在该地区首次观测到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新几内亚扁虫(Platydemus manokwari),这一发现不仅标志着自贡地区首次记录到这种生物,也可能成为四川省的首例记录,新几内亚扁虫的入侵,无疑给当地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敲响了警钟。
发现经过
今年8月的一个雨夜,自流井区亦趣自然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一处城市公园进行例行观测时,意外发现了这种头部尖尖、在潮湿苔藓上爬行的扁虫,当时正值夏夜雨后,蜗牛、蛞蝓等陆生贝类活动频繁,而以它们为食的捕食性扁形动物也随之出没,凭借多年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的一线工作经验,保育中心理事长李一凡迅速识别出这是新几内亚扁虫,并立即拍摄了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
李一凡介绍,新几内亚扁虫原产于新几内亚岛,已入侵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此次在自贡的发现,可能是该物种在中国内陆地区的进一步扩散,他进一步指出,新几内亚扁虫在中国的首笔记录是在2012年的香港,随后从2018年起在广东等地陆续被发现,并逐渐向内陆地区蔓延,推测其入侵途径可能是通过苗木携带。
破坏力分析
新几内亚扁虫之所以被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源于其强大的破坏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扁虫已经“团灭”了太平洋多个岛屿的原生蜗牛种群,蜗牛和蛞蝓作为重要的食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清洁工的角色,如果它们的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甚至灭绝,将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李一凡指出,新几内亚扁虫不仅捕食蜗牛和蛞蝓等陆生贝类,还可能对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造成威胁,这种扁虫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旦在新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可能迅速扩散并占据优势地位,对于新几内亚扁虫的入侵,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应对措施与建议
面对新几内亚扁虫的入侵威胁,自贡市及四川省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加强了对该物种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以掌握其在当地的分布情况和扩散趋势,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新几内亚扁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入侵机制。
政府部门还加大了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了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李一凡建议市民在发现新几内亚扁虫或其他疑似外来入侵物种时,应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报告,他强调,只有建立起政府、专业机构和公众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才能有效应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体系,四川省还计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将包括加强外来物种引进的审批和监管、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科研和技术支撑等,还将加大对违法引进和释放外来物种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法律保障与责任追究
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于2021年4月15日正式施行,该法明确规定了外来物种引进和管理的相关要求,为防控外来入侵物种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据该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没收引进的外来物种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本法规定擅自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责令限期捕回、找回释放或者丢弃的外来物种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一法律条款的出台,为打击违法引进和释放外来物种行为提供了有力武器,也提醒广大公众和企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展望未来
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和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四川自贡乃至全国来说,防控新几内亚扁虫等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和调查工作、完善防控体系、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撑、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挑战,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安全。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防控外来入侵物种不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起一道坚不可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5-04-05 00:52:26
2025-04-05 00:34:15
2025-04-05 00:16:17
2025-04-04 23:58:13
2025-04-04 23:40:14
2025-04-04 23:22:06
2025-04-04 23:04:06
2025-04-04 22: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