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验 正文

投行罚单刷屏,11家机构被罚,监管风暴下的行业反思

经验 编辑:丰估 日期:2024-10-21 09:56:59 23人浏览

投行罚单“刷屏”:11家机构被罚,监管风暴下的行业自律与整改

2024年10月18日晚,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公布了一系列重磅罚单,共计19张,涉及中信建投、海通证券、银河证券、光大证券、兴业证券、中航证券、中原证券、开源证券、东北证券等9家券商,以及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东方证券承销保荐2家子公司,此次处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力度空前,11家机构因投行业务内部控制及廉洁从业问题被罚,其中开源证券和中原证券更是被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这一系列罚单的公布,无疑在投行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再次彰显了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业务合规性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的决心。

罚单详情与违规问题

中信建投:尽职调查不充分,内控缺失

中信建投因在部分项目中尽职调查不充分、未有效督促发行人做好募集资金专户管理、内核未充分关注项目风险、对外披露招股说明书实质修改后内控未再次审批等问题被罚,分管投行业务的高管刘乃生也因此被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质控部门对部分风险及异常交易情况、项目底稿缺失或不全等问题未充分关注,质控环节对财务数据异常及审批把关不严,质控部负责人贾新被出具警示函。

银河证券:多项违规,内控不严

银河证券的违规问题同样严重,包括在部分项目中未勤勉尽责、未识别出个别项目非市场化发行、债券发行结果公告未披露认购债券情况、员工逃税、薪酬递延支付执行不到位、质控和内核核查把关不严、对子公司廉洁从业管理不到位等,银河证券被责令改正,分管债券业务投行委副主任韩志谦被出具警示函。

投行罚单刷屏,11家机构被罚,监管风暴下的行业反思

海通证券:履职尽责不到位,系统建设不完善

海通证券因在部分项目中履职尽责不到位、投行立项环节把关不严、质控和内核核查把关不严、投行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被责令改正,这一系列问题暴露了海通证券在投行业务内部控制方面的短板。

光大证券、中航证券、东北证券:质控不严,内核把关不到位

光大证券因部分项目质控对项目风险、尽调底稿把关不严,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发行保荐工作报告未完整披露内控关注问题被出具警示函,中航证券则存在质控负责人同时参与项目承做、质控验收不到位、部分项目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被责令改正,质控负责人陈静和内核负责人吴永平被出具警示函,东北证券同样因质控、内核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质控底稿验收把关不严等问题被责令改正,相关高管也被出具警示函。

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保荐协议违规

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在保荐西藏国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魏忠伟、保荐代表人秦丹未经公司同意,从事违反保荐协议的行为,被出具警示函。

东方证券承销保荐:质控和内核人员交叉混同

东方证券承销保荐因部分项目质控和内核人员交叉混同、质控现场核查和内核把关不到位、聘请第三方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被责令改正,质控负责人张瀚被出具警示函。

开源证券与中原证券:债券承销业务暂停半年

开源证券和中原证券因违规问题多、情节严重,被证监会采取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开源证券的问题包括在个别公司债券项目中未勤勉尽责、承销绿色债券时未审慎核查把关、多个投行项目中质控核查把关不严等,中原证券则存在质控底稿验收把关不到位、原质控部门负责人领取项目承揽奖同时参与质控工作等问题,两家公司的总经理及分管债券业务高管均被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监管背景与意义

此次投行罚单“刷屏”并非偶然,而是监管部门持续强化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监管、压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机构在追求业务规模的同时,忽视了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导致了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为此,证监会多次强调要落实中央金融监管工作会议“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持续强化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监管。

此次处罚不仅是对违规机构的警示,更是对整个投行行业的鞭策,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处罚,可以促使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提升项目执业质量水平,坚守廉洁从业底线,也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