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央视中秋晚会,那一曲但愿人长久触动我心弦

问答 编辑:婉晶 日期:2024-09-18 11:01:27 30人浏览

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成为了家家户户团圆相聚、共赏明月的美好时刻,而央视中秋晚会,作为这一传统佳节的文化盛宴,年复一年地以其精美的舞台设计、精彩的节目编排以及深情厚意的歌曲演唱,温暖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房,在众多经典与创新的曲目中,有一首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深深打动了我,那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而成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引言:月满中秋,情满人间

每当秋风送爽,桂香四溢之时,央视中秋晚会便如约而至,它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晚会中,各式各样的节目轮番上演,但总有那么几首歌曲,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但愿人长久》便是这样一首歌曲,它以古典诗词为魂,以现代音乐为翼,让古典美与现代情完美融合,成为中秋之夜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

歌曲魅力:古典与现代的交响

央视中秋晚会,那一曲但愿人长久触动我心弦

《但愿人长久》原词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手,这首词以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美好祝愿,而将其改编为歌曲后,旋律悠扬,情感真挚,既保留了原词的意境之美,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歌曲开头,轻柔的钢琴伴奏缓缓响起,如同夜空中初升的明月,温柔而宁静;随后,歌手那深情款款的嗓音缓缓流淌,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疑问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那个中秋夜,与苏轼一同举杯邀月,共诉衷肠。

情感共鸣:跨越时空的思念

这首歌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触动了每一个在异乡漂泊、思念亲人的心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而不得不与家人分离,中秋佳节便成了他们心中最温柔的牵挂,当《但愿人长久》的旋律响起,那份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人不禁泪目,歌曲中的每一句歌词,都像是直接击中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在感动中找到了共鸣,在共鸣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

文化传承: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

《但愿人长久》的成功,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现代传播力,通过音乐这一世界共通的语言,古典诗词得以跨越时空的障碍,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创新性的演绎方式,不仅让年轻一代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可以说,《但愿人长久》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

月圆人团圆,情满中秋夜

央视中秋晚会上的《但愿人长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广泛的情感共鸣,深深打动了我,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在忙碌与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这个月圆人团圆的中秋之夜,愿我们都能像歌中所唱的那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怀。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