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及重点实词

问答 编辑:怿铭 日期:2024-05-07 04:18:01 633人浏览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及历史背景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策略典故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个典故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如下:

> 孙子见吴起,乃贺之曰:“若谓孙子者何也?”曰:“闻子之名久矣,愿见而问焉。”孙子曰:“昔者秦封泰山,唯楚不听命。楚怒,将兵侵秦。王臣恐惧,告于楚王曰:‘秦师至矣。’楚王曰:‘何如?’曰:‘彊人数百万。’楚王曰:‘其可战乎?’曰:‘不可。’曰:‘其可与乎?’曰:‘不可。’曰:‘何以御之?’曰:‘使大夫烛之武将军而退之。’乃召之武而问焉,对曰:‘不若与之和。’”

这段文字描述了孙子与吴起的对话,其中提到了“烛之武将军而退之”的典故。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面对强大的秦国军队时,吴起建议楚王不要与秦国硬碰硬,而是采取外交手段,与秦国和解。

现在来解析这段话的含义及历史背景:

1.

秦国封泰山

:这里指的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封禅泰山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尤其是楚国。

2.

楚国不听命

:楚国是秦国的一个强大对手,他们拒绝承认秦始皇的统一天下。

3.

楚国侵秦

:楚国对秦国的侵略是对秦国封禅泰山的回应,是楚国对秦国的一种挑衅。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及重点实词

4.

王臣恐惧

:这里指的是楚国的官员对秦国入侵的恐惧。

5.

使大夫烛之武将军而退之

:这是吴起提出的策略建议,意思是让烛之武将军(楚国的一位将领)采取某种措施来让秦国军队撤退。

6.

烛之武将军的建议是与秦国和解

:这个策略是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与秦国的冲突,而不是通过战争。这个建议体现了智慧和谨慎,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这个典故强调了智慧和谨慎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吴起的对话,孙子表达了对外交手段的支持,而不是盲目的战争。这个典故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