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及历史背景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策略典故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个典故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如下:
> 孙子见吴起,乃贺之曰:“若谓孙子者何也?”曰:“闻子之名久矣,愿见而问焉。”孙子曰:“昔者秦封泰山,唯楚不听命。楚怒,将兵侵秦。王臣恐惧,告于楚王曰:‘秦师至矣。’楚王曰:‘何如?’曰:‘彊人数百万。’楚王曰:‘其可战乎?’曰:‘不可。’曰:‘其可与乎?’曰:‘不可。’曰:‘何以御之?’曰:‘使大夫烛之武将军而退之。’乃召之武而问焉,对曰:‘不若与之和。’”
这段文字描述了孙子与吴起的对话,其中提到了“烛之武将军而退之”的典故。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面对强大的秦国军队时,吴起建议楚王不要与秦国硬碰硬,而是采取外交手段,与秦国和解。
现在来解析这段话的含义及历史背景:
1.
2.
3.
4.
5.
6.
这个典故强调了智慧和谨慎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吴起的对话,孙子表达了对外交手段的支持,而不是盲目的战争。这个典故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5-04-05 05:24:34
2025-04-05 05:06:27
2025-04-05 04:48:22
2025-04-05 04:30:15
2025-04-05 04:11:55
2025-04-05 03:53:53
2025-04-05 03:35:37
2025-04-05 03: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