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未登程先问归期上一句

问答 编辑:龙来 日期:2024-05-04 20:52:41 881人浏览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登程与归期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登程与归期是常见的意象,既有实际的旅行行为,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以下从文学角度探讨登程与归期的意义。

登程,即出行或离开家乡,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

1. 动身探险:在古代,探险是一种常见的旅行行为。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表达了诗人热爱探险的情感。

2. 投奔亲友:在古代,投奔亲友也是一种出行方式。持此心态出行的人,通常是为了逃避灾难或者找寻出路。如南朝梁代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性好好学》中就有“陈寔出阵,败绩归,其弟庾刚问曰:「用命尽矣,悟能复何如?」寔曰:「同舍而散,岁寒心不减。」”的故事,说明陈寔遭遇战败,与弟弟分别后仍决心奋发前行。

未登程先问归期上一句

3. 游历山水名胜: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非常深厚,这一点可以从唐代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诗中看出。在中国文化中,许多山水名胜地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成为古代诗人、文人游历的对象。

相对而言,归期更多折射出归家、归心、重返故土等含义:

1. 明确方向:在古代,要想准确回家,必须明确方向和路线。因此,“归期”多有“向着某个方向返回”的含义,如唐代严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此处“望五津”就是指明了归期的方向。

2. 神秘、游离状态:归期有时也象征神秘的、富于想象力的状态,在中国文化中,归期常被视为一个人梦寐以求的归宿和归心,并且常常在各种神魔故事中出现。

3. 心灵追寻:归期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灵追寻的过程,通过回到故土,寻找心灵的归属和安放。

在如今,随着人们精神层面的提高,更多地强调“坚持内心的方向,和信仰的道路走到底”,而不是简单的物质归期。无论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创作中,人们在心灵上追求更为深刻、复杂的归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