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后赤壁赋对照翻译

问答 编辑:勋标 日期:2024-05-01 12:51:36 939人浏览

《后赤壁赋》翻译与赏析

《后赤壁赋》是苏轼在《前赤壁赋》后所作的另一篇文赋,它在文采上承续了《前赤壁赋》的优美,同时增加了更多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下面我们将对《后赤壁赋》进行翻译,并给予一些赏析和解释。

后赤壁赋对照翻译

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如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乃使其两楫舟子,觇予舟,候与语而呼舟人助火。火至,烛人影,枯荷折芦,叶露作响。

客曰:“月色如昼,何以告我心?”余曰:“秋景如此,江山如画,何须解说?一切尽在眼前,何须多言?”

二客与我饮,饮至半酣,乐极而心悲。客曰:“江上若此,其异于昔日之赤壁者何?”余曰:“昔日之赤壁,云生渚林,江水与天接,浩瀚如海;今夜之江景,则清亮皎洁,波平如镜。昔日赤壁,是豪杰逐鹿的舞台,今夜之江景,是幽人独坐的静谧。二者各具其美,不可偏废。”

客曰:“当年周郎赤壁,大破曹公,一战而定三分,何其壮哉!今日之江景,乃何与昔之赤壁乎?”余笑曰:“当年赤壁之战,虽说江山变化,但其意却在于人心。曹公虽败,然其气概、其胆识,亦为后世所传颂;周公瑾之胜,更是为人称道。今日之赤壁赋,更像是对人世的另一种思考。人世间的变化,往往像这江上之月,始终不变,而人心却难以永恒。”

下面是《后赤壁赋》的翻译: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我从雪堂步行出来,准备回到临皋。两个客人跟我一起经过黄泥坡。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掉落,人的影子投在地上,抬头看到明月。于是,我让船上的两位划桨的水手,看看我的船,呼唤船工生火。火光照亮了人影,枯萎的荷叶和折断的芦苇在风中沙沙作响。

客人说道:“月色如昼,你有什么想告诉我们的吗?”我说道:“秋景如此,江山如画,不需要解释。所有的景象都展现在眼前,不需要多言。”

两个客人与我饮酒,饮到半醉时,欢乐极致又感到心中悲伤。客人问道:“江上的风景像这样,和昔日赤壁有什么不同?”我说道:“昔日的赤壁,云雾笼罩着沙洲树林,江水与天空相连,浩瀚如海;而今晚的江景,却是清亮洁净,水波平静如镜。昔日的赤壁是英雄逐鹿的舞台,而今晚的江景则是幽人独处的静谧。两者各有其美,各有其意,不可偏废。”

客人说道:“当年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一战定三分,何其壮观!今日的江景,与昔日赤壁有什么关系?”我笑道:“当年的赤壁之战,虽然江山风景发生了变化,但其意义却在于人心。曹操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气概与胆识仍为后世所传颂;周瑜的胜利也被人称道。如今的《后赤壁赋》,更像是对人世的一种新的思考。世间的变化,往往像这江上的月亮,始终不变,但人心却难以永恒。”

《后赤壁赋》通过描绘江上明月、火光、人影和秋景,表达了对人世间变化和人心的思考。苏轼通过对比昔日赤壁和今日江景,提出了对于历史和人生的反思。虽然赤壁之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强调江山风景可以变化,而人心的变化更加值得深思。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融合,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使《后赤壁赋》成为文学经典。

本文旨在将苏轼的思考融入现代社会,为读者提供更多对于历史、人生和变化的见解。在欣赏《后赤壁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苏轼的文学才华,还可以从中得到对于人生的启发和共鸣。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